参考消息网11月19日报道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11月18日发表题为《城市市场唐人街逐渐衰落,“保罗的厨房”却仍然坚守》的文章,作者为弗兰克·雄。文章指出,自“保罗的厨房”(Paul's Kitchen)1946年开业以来,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家中国餐馆却仍在坚守。
文章称,在“保罗的厨房”,每顿饭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开始。身穿整洁绿色制服的服务员给你端上一碗脆面棒,再泡上一杯乌龙茶,然后拿出点菜单。
在厨房里,两个巨大的锅正在滋滋作响。不出一刻钟,复古的中国安慰美食就端上桌了,炸芙蓉蛋,炒杂烩菜,还有浸在深色卤汁里的叉烧肉。
文章指出,这里的菜肴都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复古菜——从文化上说是中餐,但不客气地说都是“美国风味”的——这也是洛杉矶没落的城市市场唐人街仅有的遗存之一。
23年来,店主查理·吴一直按照他叔叔保罗的老规矩经营这家餐馆,其商业理念这些年来已经被提升到了极致:一切保持原样。这种理念甚至体现在餐馆的中文名字宝居(音)上,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个常用的名字,有珍贵记忆的意思。
在饭店大厅里,金属的装饰物依然是当年的粉色,大门上为了风水而装的马蹄铁从未移动过。每天,吴老板都会穿上那身几十年前的破旧绿工作服,一到午餐时间,他就会和老顾客开着关于他们的年纪、皱纹和白发的玩笑。
这些常客们对此并不在意。毕竟,这家餐馆能提供现在外面所缺少的一样东西:持久。
据悉,在餐馆1946年刚开张的时候,周围还有着许许多多的中餐馆、杂货店和赌场。如今,“保罗的厨房”和附近的“香港面工厂”成了老唐人街仅剩的两家中餐馆。
文章指出,在城市市场唐人街和其它地方,广东菜谱和美国的原材料结合形成了有南加州特色的中餐。
南加州中国历史协会副主席尤金·莫说:“这种菜肴已经成了人们心中安慰美食的代表。”
文章称,20世纪70年代,城市市场唐人街开始衰落。新的唐人街逐渐开始兴起。一股新的移民潮将华人社区的中心转向了东边的蒙特雷帕克和阿尔汉布拉。
居民和商业也都开始成群地涌向新的社区。查理·吴是1990年接手餐馆的,而他从未想过搬走。他说:“我不想让保罗失望。”
现在,餐馆已经缩短了营业时间,晚餐的生意更是日渐清淡。不过中午的时候,这里可是一座难求。量大价廉而经典的菜色吸引了很多新老顾客:有周围工厂的工人和上班族,从圣迭戈和文图拉来的通勤者,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华人,他们很享受老街坊一起喝乌龙茶的感觉。
洛杉矶道奇队的前任经理汤米·拉索达每年都要来个几次。他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这家饭店,于是经常在赛后带着队员来这里吃饭。他最爱的特色套餐如今依然能在菜单上找到:云吞、美式炸春卷、叉烧肉、烤肋排、芦笋牛肉、宫保鸡丁和炒饭。
查理·吴说:“炒杂烩菜是一道很老的菜了。”不过他又指着一位顾客说:“不过这家伙更老。”
65岁的拉里·格劳曼转了转眼珠,点了叉烧肉米饭配卤汁。格劳曼住在文图拉。过去30年来,这位拆迁承包商每周都要长途跋涉到这里来吃一次饭。
他听说,自己办公室附近的中餐馆更好,不过他并不感兴趣。
他一边拿脆面棒蘸着蕃茄酱吃一边说:“我不是专家,也不知道什么是正宗的,我只知道这里的菜我已经吃了很多年了。”
文章指出,查理·吴的常客们毫无疑问是忠实的,不过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因此每位客人吃完要离开时,他一定都会说上一句“明天见”。(编译/王笛青)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