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蔡美儿(右)和丈夫杰德·鲁宾菲尔德(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2月11日报道 外媒称,一个表面看来违反美国精神的美国现实是,向上的流动性和美国梦对一些群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远远超过另一些群体。
新加坡《海峡时报》1月31日刊发“虎妈”蔡美儿及其丈夫杰德·鲁宾菲尔德的文章称,印度裔美国人的收入几乎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两倍(印度裔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数约为9万美元,而全美家庭的中位数为5万美元)。伊朗裔、黎巴嫩裔和华裔也属高收入群体。过去30年中,摩门教信徒已成为美国商界的领军人物,在众多知名的美国公司里担任高级职务。
历史上,犹太人的成功史最为源远流长、覆盖面也最广。尽管犹太人口只占美国成年人口比例的2%左右,但却占据了目前美国最高法院三分之一的大法官席位,贡献了逾三分之二的托尼奖最佳词曲作者得主,以及约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美国得主。
拉塞尔·塞奇基金会2013年公布的综合数据显示,无论父母的社会经济背景或教育背景如何,华人、韩国和越南移民的子女都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向上流动性。
起起落落没有“模范”
文章指出,光是说特定族群比其他人表现更好——通过收入和考试成绩等方面来衡量——就足以在如今的美国掀起风暴,甚至还可能会受到种族主义的指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事实其实拆穿了人们对种族的成见。
在美国,有些黑人和西语裔群体的表现比部分白人和亚裔群体优秀很多。许多来自牙买加、加纳和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和非洲国家的移民都在攀登美国高等教育的阶梯,但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或许是尼日利亚裔人口。
最根本的是,每个族群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起起落落。数十年来,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精英的运势一直在衰退。
1960年,第二代希腊裔美国人的收入据称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位列第二。某个族裔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功往往会在两代人以后消失。所以,虽然2012年亚裔学生的总体SAT成绩比平均水平高143分,比白人高63分,但2005年的一项研究对两万多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第三代亚裔学生的学术表现并不比白人学生更好。
这些群体如此起起落落的事实反驳了“模范少数族裔”的全部理念,以及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先天生物差异的看法。实际上,是文化力量在起作用。
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文章称,事实证明,尽管存在各种差异,如今在美国社会非常成功的族群都有三大利于成功的法宝。首先是至上情结,即深信自己卓尔不群。第二点似乎刚好相反,是缺乏安全感,也就是觉得自己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还不够好的那种感觉。第三则是自我控制。
来自任何背景的任何个人都可能拥有我们所说的这三大法宝。但研究表明,部分群体表现出这些品质的可能性更高,因此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会更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三大法宝中的每一条都违背了当代美式思维的核心原则。
在孤立状态下,这三大法宝的每一种都不足以成事。单独来看,至上情结是自满的诱因;单纯的不安全感可能会让人形成致命缺陷;自我控制则会导致苦行主义。只有把三种特质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动力,产生托克维尔口中的“上升的渴望”。
不过,这种成功是有代价的。三大法宝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病状。自我控制会削弱人们感受美丽、宁静和随兴而发的喜悦的能力。不安的人感觉好像自己永远都不够好。小说家谭恩美回忆说,“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一直想着永远都不可能让父母高兴。这是一种可怕的情绪”。最近的研究表明,亚裔年轻人承受着更重的压力。(不过,与媒体的报道正相反,他们的自杀比例更低。)
这三种品质的培养——并非易事,也不见得所有人都愿意——是需要坚持的。它要求把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转化成一种认为自己卓尔不群的源泉。这种至上情结不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宗教团体所独有的。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志力引以为豪。
但研究表明,坚持和动力是可以学习的,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而言。这一点支持了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詹姆斯·J·赫克曼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把面向贫穷人群的教育经费花在幼儿干预上是最优选择,幼儿干预应该从学龄前开始,那时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强的。
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生来有三重特质的国家:特别相信自己出类拔萃,一心想向有贵族气派的欧洲证明自己,继承了清教徒式的自我控制。
讨论美国“衰落”的那些人漏掉了这一点。需要克服苦难、在世界舞台上证明自己魄力的美国,是最好的美国。不管结果是好是坏,美国现在再次得到了这个机会。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