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挂牌成立时场景。自左至右依次为国安局局长谷内正太郎、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首相安倍晋三、国安局次长兼原信克。(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前驻东京记者刘华报道 日本国家安全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特点是“综合安全观”,即整体看待国家面对的各领域安全问题,将各种问题有机联系在一起,统筹运用国家拥有的各方面资源和手段予以综合解决。这是日本在安全领域首倡的概念,也是日本目前在安全事务领域的基本方针。
安全观包含领域不断扩展
日本的“综合安全观”源于战后安全领域实践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冷战的影响,日本在安全领域主要重视军事问题等传统安全议题。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先后遭遇了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造成的金融动荡,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日本的对外投资快速增加,日本国民在世界各地的活动愈加频繁,国民生命与财产的海外安全也迅速成为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日本逐渐认识到安全领域的问题十分复杂,非战争的重大事件同样可能给国家造成不亚于战争的巨大损失。在日本的政界和学界逐渐形成了“综合安全观”思想。1980年,时任首相大平正芳组织的政策研究会提交报告,建议日本重视“综合安全”,并正式确定了这一概念。“综合安全”不仅包括军事安全,也包括政治、经济和防灾等领域。具体如防御针对日本国土的军事侵略,确保能源安全,确保粮食安全,准备应对大地震、火山喷发等大规模自然灾害等。
值得一提的是,“综合安全观”并非不重视军事安全。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如何应对苏联威胁”曾是日本最重视的安全课题之一,为此,日本也设计了加强自主军事力量、加强美日同盟、改善对苏关系等一系列的军事和外交政策。
时至今日,“综合安全保障”仍是日本在安全事务领域的主流思想。例如,前外务事务次官、目前担任安倍政府国家安全保障局首任局长的谷内正太郎,就曾撰写过题为《日本外交与综合安全保障》的专著,阐述“综合安全观”的重要性。现任国家安全保障局次长的兼原信克曾在其专著《战略外交原论》中,引用《论语》中“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典故,论证国家安全所需的经济、军事和软实力等不同要素。
不同策略应对中长期威胁
在“综合安全观”的指导下,日本的一些对外政策设计显示出很强的整体性和长远性。例如,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对一些矿产丰富或地处海上航线要冲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较多投资和援助,这一方面有助于日本自身的资源安全、能源安全,同时也利于推动日本自身的经济发展——投资或援助建设的公路网,往往能够大幅促进日本汽车对当事国的出口;当事国收入增加,又会带来对日本家电产品的庞大需求。在此过程中,各种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综合”的优势。
又如,按照“综合安全观”思想,日本将“粮食安全”面临的威胁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类:短期和中期的威胁有海上交通线受阻、主要出口国歉收、与主要出口国关系恶化等,而长期威胁则是世界粮食生产与需求的供需比矛盾。
为解决这些威胁,就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段。例如,用外交和军事手段维护海上交通线安全;用补贴和经济投资等方式,在本国保持一定的粮食产量和增产潜能,同时进行海外生产等。日本还认为,从长期观点看,用经济和科技援助等方式帮助落后国家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粮食增产,可以扩大全球粮食总供给,从长期看同样有助于日本自身的粮食安全。